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多文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与科学大师对话

与科学大师对话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19 08:06:03 推荐访问: 大师 对话 对话作文怎么写

你想象过成群结队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一起的情景吗?在6月26日至7月1日举行的第55届德国林道诺贝尔科学奖论坛上,共有44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参加了本届论坛。他们的名字至少在本领域,有的甚至在自己的国家和全世界都如雷贯耳,然而在这里他们显得那么普通。在论坛主会场,主席台上往往坐着六七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观众席的前三排则坐满了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他们的家属;在论坛休息大厅和餐厅里,几十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与大家挤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就连每天举行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也会有4到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轮流出席。这44位大师中只有少数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休息时有代表找他们签名和合影。说到底,44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欢聚一堂不管对谁来说都是太多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应了中国的老话——物以稀为贵。怪不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代表纷纷表示大开眼界和过足了瘾,从某种角度而言,正如一位中国学生代表的感慨:与巨人同行一刻,胜过十年寒窗。

物理学的未来

今年是世界物理年,第55届林道诺贝尔科学奖论坛把物理学作为重点议题之一,其中6月28日上午题为“物理学的未来”的报告格外引人注目。报告开始前,上千人的会场已经座无虚席。当报告主讲人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走上讲台时,会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爱因斯坦曾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正是基于这个著名的观点,格罗斯在报告中用一系列问题描述了物理学的未来。

他指出,目前物理学面临的25个问题将引导未来25年物理学的发展。这些问题涉及相对论、量子力学、复杂科学、生命科学,从微观粒子到整个宇宙,从计算机科学到人类的意识。他的精彩演讲不时引起与会者的掌声,就连在会场前排就座的其他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也都频频点头。

格罗斯的报告首先从最大问题“宇宙的起源”开始。他说,观测表明,宇宙是从非常小的点爆炸而来,目前正在膨胀。但是,在宇宙诞生的极早期,目前的物理理论比如广义相对论和标准模型都不适用,这需要新的物理理论才能解释。紧接着,他又提出,观测表明,宇宙中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但是,它们的起源和本质仍然是个谜。随后,他提出,恒星、行星的形成问题,并提出银河系中适合生物生存的行星的比例到底有多大。

针对物理学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广义相对论,格罗斯提出了他的第5个问题:广义相对论在所有尺度上都正确吗?在这个大问题下,他又提出了描述黑洞这种天体需要什么理论,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是否存在等一系列子问题。

针对与相对论齐名的量子力学,格罗斯认为,尽管它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它是描述自然的终极理论吗?它会不会出现失效的情况?与这个问题相关,格罗斯又提出了有关标准模型、超对称、量子色动力学(QCD)和弦论的一系列问题。

格罗斯提出的问题还包括:时间和空间是不是应当放弃的观点?物理理论是否与环境相关?是否存在新的物质形态?有关复杂性、量子计算机、物理学的应用、理论生物学、基因组学、人类的意识、计算物理学、物理学专业的分化等问题。

格罗斯还从哲学高度对物理学提出了3个问题。第1个是关于物理学的基本哲学思想还原论的问题。他提出,是否应该怀疑这个物理学的根本思想?是否应该在对待这个问题方面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第2个是关于物理“理论”的问题。他提出,“理论”是否必须靠实验判断正确与否,还是也可以由基本物理原理发展出来而不必非得在实际中实现?在复杂科学中,传统物理提倡的“简洁性”和“优美性”等原则的地位如何?第3个是物理学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的问题。他提出,如何看待越来越难以实现的物理学实验计划?新的物理学研究途径应当是什么?

当格罗斯即将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时,全场一片寂静。他用浑厚的声音说:“物理学是否一如既往的重要?”紧接着他回答说:“是的!”于是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师生

在第55届德国林道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论坛上,有一对师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同时获得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和弗兰克·维尔切克。

戴维·格罗斯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于20世纪70年代在普林斯顿大学成为师生。也就是在那时,两人共同提出了“渐近自由”理论。这一理论提出时,老师32岁,学生22岁。

师生俩在论坛上格外引人注目。除了他们是最新出炉的诺贝尔奖得主和拥有一段师生传奇之外,更重要的是今年是世界物理年,论坛把他们两人的报告分别安排为28日和29日的大会开场主题报告。

师生俩的形象、谈吐和性格相映成趣。老师瘦高,绅士气十足。学生矮壮,一身西部牛仔打扮。相同的是他们都是“聪明绝顶”,只不过剩余的头发一个发白,一个乌黑。他们做的报告一个博大、一个精深。

受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启发,格罗斯在报告中一口气提出了目前物理学面临的25个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将引导未来25年物理学的发展。而维尔切克在报告中重点讨论了宇宙的诞生和演化以及物质的结构及其规律,他特别谈到了暗物质和暗能量。最后他总结出了关于人类理解宇宙的三条经验:“一是宇宙中我们理解的部分是奇怪和美丽的;二是如果我们努力去理解宇宙我们就能够理解;三是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理解。”他的报告同样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维尔切克在接受笔者专访时说,他放弃数学而转攻物理成为格罗斯的学生是一生中的转折点,因为他发现自己是那么热爱物理。他说,人生的重要经验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关于创新,维尔切克有着其独特的看法,他認为,关于自然的解释,你可以提出很多美丽的主意,但最终要经过自然的选择,以决定正确与否。你应当根据自然的决定而修正自己的主意。你会发现,自然的最终选择比你最初的主意更加美丽。

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功之道

在采访第55届德国林道诺贝尔科学奖论坛的的过程中,笔者聆听一位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讲述他们的治学之道和成功经验:根据兴趣选择事业、淡泊名利、刻苦勤奋、保持活跃的思维、敢于思考重大问题和热爱科学。

根据兴趣选择事业——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弗兰克·维尔切克认为,人生的重要经验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尽管你可以强迫自己做好某种工作,但真正激发你的创造力的是你对这项事业的热爱。因此,年轻人应该非常认真地考虑自己的事业选择,就像你有大笔钱要投资一样,一定要认真地选择投资方向。”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艾伦·马克迪尔米德认为,选择科研方向一定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只有兴趣才可以让人在科研领域不断深入。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补充交叉学科知识,在不同学科的碰撞中找到突破口。

淡泊名利——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曼弗雷德·艾根说,不要把诺贝尔奖看得过重。一些没有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可以对世界形成重大影响。爱因斯坦早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就已经对社会做出重要影响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说,他获得诺贝尔奖后,他所在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也就是奖励他一个专用停车位而已。他并不认为自己获奖后比以前高明了多少。

勤奋刻苦——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说,他的经验是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比别人多做5%。这样连续做100件事情后,就会远远超过别人。维尔切克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勤奋刻苦,一定要刻苦读原始论文。他认为,尽管读教科书很重要,但教科书只是简单地给出了科研的结果,而原始论文则记载了科学家的创新过程。人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创新的思路以及关于发明创造的文化。

保持活跃的思维——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英国科学家哈罗德·克罗托认为,保持思维活跃的一个重要经验是与青年人打交道。他的团队中有很多年轻人,其中有两名骨干来自中国。他经常与他们聚餐,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他受到很多启发。李远哲认为,要努力避免思想僵化,要向青年人学习。

敢于思考重大问题——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认为,从哲学高度思考问题非常重要。他在论坛上对物理学的基本哲学思想还原论提出了怀疑,并认为应该在对待这个问题方面保持开放的态度。维尔切克则对中国古代哲学中“无中生有”的思想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无”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一个偶然事件就会产生“有”。他还大胆地认为,在我们所认识的宇宙之外应当存在一个总宇宙;在总宇宙的大部分,物理规律和我们的宇宙大不相同。

热爱科学——格罗斯在论坛上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物理学是否一如既往的重要?”紧接着他回答说:“是的!”他用这种方式表示了他对物理学的热爱。这个问题的一问一答激起了全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维尔切克专门寄语中国青少年:“科学的未来是光明的。你们拥有很多机遇,考虑一下学习和钻研科学并使它成为你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吧,你们不会遗憾的。”

与巨人同行

44位诺贝尔奖得主于6月26日至7月1日齐聚在德国南部的小镇林道,参加第55届德国林道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论坛。参加这一科学盛宴,与科学大师们对话的,还有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青年科学才俊与学生代表。而着眼于青年,着眼于未来,则无疑是这一论坛在学术交流之外更为重要的目的。

论坛主办者向笔者介绍说,这一论坛是世界惟一的每年举办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论坛,而且,论坛每年还邀请几百名非常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代表,通常是博士研究生参加。学生与大师并重是论坛的特色,就连这几天林道街头的标语也同时写着“欢迎诺贝尔奖得主和青年科学天才”。

主办者介绍说,“融合”是55年前德国林道诺贝尔科学奖论坛开始举办时的初衷,也是多年来贯彻论坛的一个灵魂。“融合”表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大师聚集在一起,有利于国际科技合作;表现在不同领域的科学大师聚集在一起,有利于科学的交叉发展和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表现在科学大师与年轻科学家在一起,有利于年轻科学家少走弯路,也有利于对科学大师有所启发。

青年是世界的未来,因此,论坛最大的目标是培养青年科学家,希望他们在科技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实际上55年来参加论坛的约2.5万名学生代表中,有很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一位还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就是德国科学家贝尔特·扎克曼。

1951年以来,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每年都会聚集到德国南部博登湖畔的林道小城,参加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论坛会议,与青年学子交流是论坛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学生代表的反馈看,他们的最大收获是与大师近距离接触后,实现了观念上的突破,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科研的思想和方法方面受到启发。

本届论坛共有25名来自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中国青年学子参加,他们有机会与世界科学界风云人物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中国青年学生代表团是第二次参加这一盛会。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朱珉在论坛会场与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克卢格进行了一对一交流。他在克卢格的报告现场提了一个专业问题,涉及器官移植后感染艾滋病以及丙肝等疑难病症的基因治疗前景。大师从交叉学科角度进行了指导性的回答。

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超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路萍在博登湖畔遇见了吉林大学名誉教授麦克迪尔米德先生。200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麦克迪尔米德在获奖前就已经是吉林大学的名誉教授,获奖后又两次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路萍说可惜当时教授被大家包围没有机会面谈。此次相遇,麦克迪尔米德鼓励路萍一定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科研方向。

本届论坛是历史上第二次包括所有诺贝尔科学奖奖项获得者的论坛。论坛主办方在闭幕式上宣布,第56届论坛将于2006年6月举办,并将单独邀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参加。主办方认为,自从去年中国学生代表开始参加论坛以来,他们的出色素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主办方表示今后将继续邀请中国学生代表参加论坛。

从论坛看当今世界科技热点

4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关注点是什么,他们聚集到一起又希望谈论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科技,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热点。从第55届德国林道诺贝尔科学奖论坛来看,这些科学大师们对宇宙起源、物质构成、生命进化、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医学、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等给予了较大关注。

论坛共安排了17场大会主题报告和24场分会报告。前者安排在上午,时间为30分钟;后者则安排在下午并且由于在分会场举办的原因,时间较为充足为2小时。主办者认为,论坛最重要的内容是4个每天的大会开场主题报告和3场圆桌研讨会。前者是由最近2年的最新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主讲,不过时间仍然为30分钟,后者则由六七位分别获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参加讨论,讨论时间为90分钟。

4场每天的大会开场主题报告涉及生命科学、物理学和医学。第一场由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主讲,题目是“为什么蛋白质必须死亡从而使我们活着”。切哈诺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蛋白质的降解和再生过程,并指出,人的很多疾病就是由于蛋白质的这一降解过程不正常而导致的,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攻克子宫颈癌和囊肿性纤维化等疑难疾病。

第二场由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主讲,题目是“物理学的未来”。格罗斯在报告中一口气提出了目前物理学面临的25个问题。他在報告的最后非常肯定地认为“物理学将一如既往的重要”。

第三场由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弗兰克·维尔切克主讲,题目是“我们的宇宙真奇怪”。维尔切克在报告中重点讨论了宇宙的诞生和演化以及物质的结构及其规律。他特别谈到了暗物质和暗能量。最后他总结出了关于人类理解宇宙的三条经验:“一是宇宙中我们理解的部分是奇怪和美丽的;二是如果我们努力去理解宇宙我们就能够理解;三是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理解。”

第四场由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主讲,题目是“水孔蛋白(水通道)—从原子结构到临床医药”。阿格雷在报告中说,水孔蛋白就是细胞膜中只允许水分子出入的特殊通道。因为水对于生命至关重要,可以说水通道是最重要的一种细胞膜通道。他说,对水通道的研究意义重大。很多疾病,比如,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就是由于细胞膜通道功能紊乱造成的,对水通道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寻找具体的病因,并研制相应药物。另外,利用水通道,还可以调节细胞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论坛举办的3场圆桌研讨会的题目分别是“物质、宇宙和生命的演化”、“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学”和“能源短缺与全球变暖”。在第一场研讨会上,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介绍了物质结构及其规律、宇宙诞生及其发展、生命的诞生及其进化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并认为这些问题是当今世界科技界关心的重大课题。在第二场研讨会上,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介绍了基因如何通过打开和关闭等方式进行调节、基因如何通过蛋白质反映出不同功能等话题。科学家们表示,在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之后,科学界对揭示各种蛋白质的功能充满期待。在第三场研讨会上,5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重点探讨了当今世界面临的能量危机,介绍了包括核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各种新能源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认为核聚变最终会解决能源危机,但这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目前我们必须节约能源。另外,科学家还探讨了由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使用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

论坛的其他报告和小型研讨会涉及的问题与这4场报告和3场研讨会类似。从这些报告和研讨会可以看出,首先,这些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对基础科学非常关注,关注重点是宇宙的诞生和发展、物质的结构和规律、生命的诞生和进化;其次,他们对高科技保持了浓厚的兴趣,关注重点包括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由于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原因,目前对人类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论坛的重点,不过一些报告从侧面涉及了DNA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等;再次,他们非常关注科学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的应用,论坛涉及了多种重要的医学新动向。

这些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论坛中多次表达了这么一个观点:科技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已经、正在和将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是惟一通用的国际语言,如果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它必将推动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这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科技界的一个基本愿望。

中国科技崛起乃大势所趋

在第55届林道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论坛上,常常会出现涉及中国的内容。特别是在6月28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6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一致认为,中国科技崛起乃大势所趋,并将对世界科技作出重要贡献。在不到1小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23个记者共提了11个问题,其中5个问题涉及中国。在回答中国记者提问时,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说,他多次访问中国,每次都很惊讶于中国的发展,毫无疑问,中国将在经济上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他说,中国非常重视科技特别是基础科学的发展,中国正努力成为“基础科学的创造者”,中国有强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在科技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将会取得重要成绩。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中国科技影响力是否越来越大的问题时,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曼弗雷德·艾根说,他前几天刚刚到中国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他感到中国科技有很好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有很好的科研人才,因而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格罗斯说,中国正在吸引自己在国外的人才回国,并已经取得较大成效,可以说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好的科技发展模式。

格罗斯认为,中国科技崛起将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他希望美国能像中国一样高度重视基础科学和基础教育

有记者问:“有人认为中国普通话将在2020年替代英语成为世界科技界的工作语言,你们怎么评价?”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學家罗伯特·理查森认为,未来的世界科技界将使用多种语言如英文、法文和中文等,但他认为,中文的地位毫无疑问将大大提高。他说,在发达国家,青少年接受的基础教育并不很好,而中国青少年接受的基础教育非常扎实,这也决定了中国科学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中文在世界科技界的地位必然提高。

一些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在回答中国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科学奖这一问题时,均表示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对此他们充满信心。维尔切克认为,中国现在对科技和教育投入很大,中国科学家将会取得很多重要成果。但是,科研成果获得公认需要一定的时间,尽管不排除个别中国本土科学家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但按照正常规律,预计30年后,现在的中国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可能会出现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多文范文网 https://www.zzhangzheng.com

Copyright © 2009-2022 . 多文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09028588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