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多文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殖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生殖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由于环境、激素和相关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全世界不孕不育夫妇的数量日益增多,WHO报告不孕不育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3大疾病[1-4]。不孕不育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而且会带来后续诸多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5-8]。生殖医学是研究两性生殖健康的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试管婴儿、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等突破性成就,为新世纪生殖医学事业的腾飞开创了美好的前景。与生殖医学研究相比,我国生殖医学教育明显滞后,只有少数院校开设了生殖医学选修课,进入21世纪后国内才开始招收生殖医学专业的本科生[9-10]。各院校的课程体系各异,制约了我国生殖医学教育的发展。所以,研究构建国内科学、统一、可行的生殖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对生殖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培养目标的确立

生殖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临床医师、生殖健康保健和生殖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教学目标以“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指导,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临床医学、生殖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掌握常见急症、难症和重症的处理原则[11-12]。熟悉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熟悉有关生殖健康保健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开展优生指导工作及生殖健康保健咨询的能力。因为有特殊的专业背景,生殖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更大。

2 课程体系的构建

生殖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临床医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学科设计为基础,增加了生殖医学知识[13]。生殖医学专业主干学科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殖医学。即拓宽了生殖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又好选择特定的专业。将为各级医院的生殖医学中心、妇产科、男性科、妇幼保健院以及各级计划生育机构输送经过正规培训的生殖医学专业人才。主要课程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生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药理学、生殖健康学、临床生殖医学、生殖工程学和性医学。

3 专业课程的设立

生殖医学专业课程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3个模块,由10门课程组成。

3.1 基础知识体系 设立的课程是为学生学习生殖医学理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基础知识,该部分课程包括生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病理学、生殖系微生物与免疫学和生殖药理学。

3.1.1 生殖生物学 是研究生殖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与机制的科学,是生殖医学基础知识的核心部分。以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生殖细胞的发生与调控机制,受精生物学、妊娠机制、妊娠生理以及胚胎与母体的相容性等3方面的内容作为主题,渗透相关临床知识,课程内容还要包括生殖生理学的部分内容。生殖细胞的发生与调控机制部分,主要讲授精子与卵子形态结构及其与受精的关系,胚胎发生、分化、成熟的细胞学基础及其内分泌调控过程,包括性腺轴的调控及局部调控机制等;受精生物学、妊娠机制、妊娠生理以及胚胎与母体的相容性等内容,主要讲授从受精、植入、妊娠到分娩的过程与机制,包括受精的过程、调控机制、分子生物学的变化特点和受精的生物学意义及研究价值,植入的过程、机制、母体的容受性特点及分子调控机制,妊娠维持的机制与母体的生理学变化,胎儿获取营养的结构基础,分娩发动的机制以及泌乳的生理过程等。生殖生物学包括基础课层面的知识,还有与临床密切的相关知识,不少知识与临床应用的知识难以分割,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生殖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联系远远大于其他临床专业。建议教学时数:60~70学时。

3.1.2 发育生物学 是阐述机体形成本质的科学,是21世纪的前沿学科。主要讲授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衰老和死亡等过程及其机制,分析从受精一直到主要胚胎器官形成期间发育的基本过程,偏重于研究细胞决定及分化的分子机制,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机制,以及形态发生过程中的基因调控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等问题。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学最大的不同是:胚胎学突出形态学比较,缺乏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发育生物学侧重发育的分子生物学过程与机制,把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放在生物进化总背景下进行探索。发育生物学不仅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而且已成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科学,是整个生物学中发展最快,最令人着迷、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克隆羊技术取得突破后,发育生物学进展迅速,带动了医学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医学发育生物学正在纳入医学教育内容,是近年来的热门学科之一,因此将此门课程引入生殖医学课程体系中。建议教学时数:40~50学时。

3.1.3 生殖病理学 突出生殖医学本科的特点,在简述男、女性生殖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主要阐述生殖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以及临床病理联系。重点讲述男女生殖管道、生殖腺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疾病对生殖的影响等内容,包括生精障碍、生殖器官的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生殖器官肿瘤等。建议教学时数:40~50学时。

3.1.4 生殖系微生物与免疫学 是生殖医学专业特有的一门课程。生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微生物在生殖系统内的生存、分布、生活特性以及致病机制尤其是免疫学机制,对于提高临床对生殖系感染性疾病(包括不育不孕)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水平十分必要。因为生殖系微生物及感染已经成为不孕不育的重要病因之一,生殖免疫学中没有突出这一部分,所以将生殖系微生物与生殖免疫内容合为一体,还可以为性传播疾病提供基础知识,命名为生殖系微生物与免疫学[14-15]。将生殖系微生物和免疫学作为一门课程,国内外并无先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尝试与创新。建议教学时数:40~50学时。

3.1.5 生殖药理学 知识体系包括生殖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度增加一些有关分子及细胞水平的理论知识,并简要介绍国内外生殖药理学发展简史,能反映现代生殖药理学的进展。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教学时数:40~50学时。

3.2 专业知识体系 是学生从事生殖医学临床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该部分包括临床生殖医学、生殖健康学、性医学和生殖工程学,生殖工程学既是专业知识,又是与生殖医学研究、实验技术相关的知识。

3.2.1 临床生殖医学 避免与妇产科学和外科学教学中内容的重复,重点阐述不育症、避孕节育,主要包括男性不育、临床常见精液异常、女性不孕、引起女性不孕的几种常见疾病和避孕节育。建议教学时数:40~50学时。

3.2.2 生殖健康学 生殖健康是指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及的一切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生殖健康概念的提出,把生殖问题从单纯的医学和妇产科范畴扩展到了经济、社会等更加广阔的领域,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生命素质、全人类共同进步等重大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16]。有些院校开设了生殖健康流行病学、生殖健康社会学、性与生殖健康、生殖健康与母婴保健、生殖调节、出生缺陷的监测与预防、遗传与优生、生殖毒理学、性传播疾病等专题课。实际上这些专题课几乎都是生殖健康的内容,因此,将这些专题课归纳在一起,命名为生殖健康学。建议教学时数:60学时。

3.2.3 生殖工程学 生殖医学工程技术是指不经两性性生活,而是借助于人工操作的方法促进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产生新一代个体,是一种伴随着不孕症的治疗而逐渐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多学科交叉结合的新技术。生殖工程作为生殖医学中的一个突破性的新技术主要出现于某些专著的一个章节或专题报告中。根据生殖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将辅助生殖技术、胚植入前遗传学诊断、配子和胚的冷冻贮存、胚胎干细胞与干细胞工程以及国家有关的法规等集中在一起,命名为生殖工程学。要由浅入深、由经典到前沿、由理论到实践,全面讲授该领域的知识及应用。建议教学时数:40学时。

3.2.4 性医学 性医学是研究与性相关的医学问题的科学,是性学的核心和基础。主要从生理、心理、病理的角度,研究病理的性结构及性活动,探讨其发生发展机制,并予以预防、纠正和治疗。包括性生物学、性心理学和临床医学等内容,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他医学学科和许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和联系。对医学生而言,要建立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科学、系统的性健康教育和性医学知识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性器官的结构、性的发育以及性的生理功能等基础医学内容,又有性器官的先天异常、性功能障碍、性传播疾病等临床医学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既能对性医学从基础医学的角度有较深的认识,又能通过学习掌握性医学的临床技能,进而提高临床水平。建议教学时数:40~50学时。

3.3 相关知识课程 主要是指生殖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该部分课程是人口学。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它是人口学的理论基础,是人口学各分支学科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应包括生育与死亡、人口再生产、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政策及人口可持续发展等。建议教学时数:30学时。

总之,生殖医学内容涉及生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病理学、生殖药理学、生殖工程学、生殖健康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学科,是当今临床妇产科学、男科学、泌尿科学以及性病学等难以涵盖的新学科。虽然国内已经有数所院校招收生殖医学专业的学生,并且已经有了毕业生,但是这些院校生殖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各不相同,课程设置千差万别。因此,研究制定出符合国情的、合理的、科学的生殖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与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根据生殖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立的课程进行了论证,启动了相应的教材编写工作。该系列教材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供国内生殖医学专业教学使用。所以,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开创了我国生殖医学教育的新局面,填补了我国生殖医学教育的空白,将全面提高生殖医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生殖医学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爱梅,郭东晓,裴凌云,等.不孕不育症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280-3281.

[2]于建春,王苏梅,刘秀丽,等.育龄人群不孕不育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4):579-581.

[3]连方,杜晓果.1186例女性不孕症病因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2):110-112.

[4]徐凤娇,李晖,邓瑞姣.女性不孕症患者病因及健康教育对策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5):391-392.

[5]于磊,盛艳秋,彭涛.不孕不育夫妇的婚姻质量和性状况的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2,21(3):43-45.

[6]安丽红,杨晓娜,铁新琴.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5-56.

[7]姜兰,孙晓乐,王月琳.女性不孕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干预方法[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145-146.

[8]罗菊周,李国芸.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57-58.

[9]祝辉,周作民,沙家豪,等.生殖医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162-164.

[10]翁静,梁元晶,史小林.生殖医学选修课的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3):269-270.

[11]蔡骏翔,罗萍.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解读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6(4):296-297.

[12]李丽,罗萍.浅谈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在医学院校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4(5):15-16.

[13]吴玉华,赵光,刘江恒,等.以国际医学教育认证为契机 推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2009,29(1):13-14.

[14]吕晓丽,阎琳,邹菊贤,等.生殖道感染与不孕不育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7):835-836.

[15]李会平,霍新年.不孕不育夫妇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及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关系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4,22(1):108-109.

[16]王临虹,周敏.生殖健康的由来与发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7,17(2):7-9.

(收稿日期:2014-05-18) (本文编辑:蔡元元)

多文范文网 https://www.zzhangzheng.com

Copyright © 2009-2022 . 多文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09028588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