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多文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骈文话的新发展

骈文话的新发展

摘 要:继王铚《四六话》出现的谢伋的《四六谈麈》,是又一部重要的四六话,在继承王铚《四六话》的基础上,使骈文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文道论、文体论、文术论、文运论四个方面,《四六谈麈》使骈文话有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谢伋 《四六谈麈》 骈文话 新发展

宣和四年(1122),王 《四六话》的出现,改变了骈文批评史的发展方向。从此,零碎的评点虽仍间夹于其他评论著作或笔记中,但以“四六话”这种专著的形式来评点四六(或骈文),则成了人们主要采取的形式,并且逐渐取得了与诗话、词话相并列的地位,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特有的评点形式。继王 《四六话》出现的《四六谈麈》,是又一部重要的四六话。它不仅继承了《四六话》的优点,更在《四六话》的基础上,把骈文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王水照先生在《历代文话序》中对我国文章学的理论体系做了精辟的分析①,虽然像谢 的《四六谈麈》这样的著作,“内容广泛丛脞,大都信口说出,漫笔而成,于系统性、理论性有所不足”②,甚至可以说没有体系,但我们可以根据王水照先生所论,从文道论、文体论、文术论、文运论四个方面来探究《四六谈麈》在骈文话史上所取得的新发展。

一、文道论

魏晋南北朝之骈文,偏重审美,供人玩赏,在辞藻、用事、对偶、声律上颇下工夫,“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③,但多如空中楼阁般虚浮。至唐陆贽出,“自出机杼,易短为长,改华从实,笔文互用,工为驰骋”④,骈文一变而走向实用,至宋朝又一变。谢 在《四六谈麈序》中指出:“朝廷以此取士,名为博学宏词,而内外两制用之。四六之艺,咸曰大矣。”⑤书中也有指出宋四六实用性的语句:“四六施于制诰表奏文檄,本以便于宣读,多以四字六字为句。”⑥四六在宋朝的用途非常大,举凡朝廷诏诰、臣子表章、考试赋策、应酬书札等,莫不用骈体。洪迈在《容斋三笔》中说:“四六骈俪,于文章家为至浅,然上自朝廷命令诏册,下而缙绅之间,笺书祝疏,无所不用。”谢 看到了是实用性促成了四六在宋朝的兴盛,后来的王应麟也说:“制用四六,以便宣读。”⑦这一点较王 的“仁宗之世太平闲暇,天下安静之久,故文章与时高下”⑧,显然要深刻得多。跟王 一样,谢 撰写四六话的动机之一也是为了给世人提供创作指南,而他所创作出来的“指南”又促成了四六的兴盛,可以说四六与四六话二者相互促成了彼此。

二、文体论

四六话虽为王 首创,但他的文体意识似不如谢 明显。王 仅论表、启,也提到了麻,而谢 除论表、启、麻之外,又提到了诏、制、章、疏。此外,他又说:“祭文,唐人多用四六,韩退之亦然。”⑨论廖明略时也提到了他的祭文,云:“昊穹不惠,夺我元老。唐安得鉴,楚弗观宝。盛德且然,小智宁保。”⑩“四六”之称,虽有柳宗元之“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又有李义山别集名之《樊南四六》,但对“四六”这种文体的确认,谢 之功不仅超过柳、李二氏,较之王 ,亦过之而非妄言。直到王应麟《辞学指南》出,第一次将古文分为四六和散文,自此后,“四六”逐渐成为了“骈文”的代名词,而“宋四六”也成了一个专名进入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

三、文术论

骈文发展到六朝,逐渐走向片面追求辞藻、用事、对偶、声韵之美,而忽视了文学的现实意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有曰:“夫五色相宜,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为文。”{11}所以人们在评价骈文时,也多从这几方面入手。谢 继承王 《四六话》中有关这几方面的论述,同时“多以命意遣词分工拙”,不同于王 的“但较胜负于一联一字之间”,故“所见在《四六话》上”。

从评论语言(辞藻)上来说,历来文人都重视语言上的雕琢。曹丕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12}谢 在评述四六时,注意到了实用性文体的语言特点,如评论孙巨源《除太尉制》的“秦官太尉,汉代上公”为“语典而重”{13}。

从评论对偶之法来说,谢 继承王 多述而无评,或仅以“新语”、“妙语”概而论之,或指出某句是袭用前人语句,如:

宣和末罪己诏,如“天变谴见而朕不悟,百姓怨怼而朕不知”,乃用陆宣公语宇文叔通词也。{14}

东坡岭外归,与人启云:“七年远谪,不自意全;万里生还,适有天幸。”所衬字,皆汉人语也。又黄门《谢复官表》:“一毫以上,皆出于帝恩;累岁偷安,有惭于公议。”“秋毫以上皆帝力也”,用张敖语。{15}

但谢 又明确提出“四六经语对经语,史语对史语,诗语对诗语,方妥帖”,“若全句对全句,亦何以见工”。这虽不如王 “伐山伐材语”形象,但却比王 的朴实、明白,也易于操作。

他又说:“四六全在类编古语,唐李义山有《金鑰》,宋景文有一字至十字对,司马文正亦有《金桴》,王歧公最多。”{16}概括出了宋四六对偶之法的新变。

同时,谢 也指出某些对语的不工,如:

其(引者按:指元厚之)作《王荆公相麻》亦世所称工,然脑词乃云“若砺与舟,世莫先于汝作;有衮及绣,人久 于公归”。或以为先后失伦。{17}

方彦蒙《上时相启》云:“三已无怨,虽知众口之铄金;万折必东,自信臣心之如水。”下句完善。{18}

指出不完善之句,意在导人求于完善,这又是其“剪裁”论在对偶上的体现。

从用事上来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19}用事贵在“切意”,刘永济说:“故用典所贵,在于切意。切意之典,约有三美:一则意婉而尽,二则藻丽而富,三则气畅而凝。”{20}王 《四六话》中有一条论王禹 所用“生桑之梦”的典故{21},既切境又切意。谢 论四六之用事,所重仍在“剪裁”上。如:

王荆公在金陵,有中使传宣抚问,并赐银盒茶药。令中外各作一表。既具藁,无可于公意者。公遂自作,今见集中。其词云:“信使恩言,有华原隰,宝奁珍剂,增贲丘园。”盖五事见四句中,言约意尽,众以为不及也。{22}

四、文运论

谢 在《四六谈麈序》中对骈文的历史演变做了简单的梳理,并界定了骈文的鼎盛期,他说:“三代、两汉以前,训诰、誓命、诏策、书疏,无骈俪粘缀,温润尔雅。先唐以还,四六始盛,大 取便于宣读。”{23}虽然谢 把骈文的鼎盛期定在唐代以前不够准确,因为骈文经初唐之“四杰”、崔融、李峤和盛唐之“燕许大手笔”等人的探索与创作,才臻极盛况,所谓“永徽中,人主优礼词臣,时则有燕许鸿轩,崔李豹别,而英公一檄,竟出自草泽手。当时人才何其盛欤!”{24}今人莫道才也说:“初唐骈文是繁盛期的最高阶段,也是它的辉煌阶段。”{25}但谢 能有这个意识,已较王 前进了一步。

谢 在序中还对本朝四六的发展做了精到扼要的概括:“本朝自欧阳文忠、王舒国叙事之外,自为文章,制作浑成,一洗西昆磔裂烦碎之体。厥后学之者益以众多。”{26}谢 看到了以欧阳修为首的古文家的骈文创作给骈文带来的新变与影响。欧阳修等古文家以古文笔法运于骈文中,既有气势,又不失规矩。谢 的这种观点得到了时人与后世诸家的认同。如:“国初士大夫,例能四六……欧阳少师始于文体为属对,又善叙事,不用故事,而文益高。”{27}孙梅《四六丛话》云:“宋初诸公,骈体精敏工切,不失唐人矩 。至欧公倡为古文,而骈体亦一变其格,始以排 古雅争胜古人。而枵腹空笥者,亦复以优孟之似籍口学步。于是六朝三唐格调 远,不可不辨。”{28}程杲《四六丛话序》谓:“宋自庐陵眉山以散行之气运对偶之文,在骈体中另出机杼;而组织经传,陶冶成句,实足跨越前人。”{29}阮元《四六丛话后序》说:“欧苏王宋,始脱恒蹊,以气行则机杼大变,驱成语则光景一新。”{30}这些论断大抵一致,都看到了宋四六至欧阳修出而为之一变。

谢 论四六之演变,既符合文学史之发展实际,也明显高于王 之见:“本朝自杨刘,四六弥盛,然尚有五代衰陋气。至英公表章,始尽洗去。四六之深厚广大、无古无今皆可施用者,英公一人而已,所谓四六集大成者。至王歧公、元厚之,四六皆出于英公。王荆公虽高妙,亦出英公,但化之以义理而已。”{31}王 指出西昆体四六未脱“五代衰陋气”,指出王歧公、元厚之、王荆公等人受夏竦的影响,可谓的语。然认为宋四六之集大成者为夏竦,显然不够准确。

另外谢 对本朝四六的创作盛况也有道及,如:

唐李义山别为四六集,本朝欧阳公亦别为集。夏英公、元章简,书肆亦有小集。{32}

程门高弟如逍遥公、杨中立、游定夫,皆工四六。后之学者乃谓谈经者不习此,岂其然乎?{33}

后之学者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谢 看到了“谈经者”亦“习此”,为我们研究谈经派四六提供了线索。

此外,谢 还提到外交中的四六:

高丽笺奏比年颇工,建炎《乞入觐表》云:“惟有春秋之事,可达意于明庭;愿 朝夕之池,获升闻于行在。”又《问候表》云:“金风已趣于西戎,方图平秩;日脚 违于北所,适御行朝。”{34}

政和间,北使《谢柑实表》云:“聘礼式陈,祝帝龄于紫阙;宸恩特异,锡仙宴于公 。方厥包未贡之期,捧兹德惟馨之赐。天香满袖,染湘水之清寒;云液营盈盘,盖出当时之权。明诏惟行,尽复祖宗之旧;微生何幸,愿还畎亩之中。”{35}

另有关于释家一派四六的记载{36}。

《四六谈麈》中也有许多文人轶事的记载,如对李清照骈文的品评,这是一般论述李清照的著作中所忽略的,而这恰恰又是我们全面了解李清照不可或缺的。此外还有关于其叔祖逍遥公的事迹,只不过有其失实之处。另外关于作者本人与一些文人交往的记载,是我们了解其时其世可资凭借的资料。

可以说王 的《四六话》是对北宋四六的发展史做了一次总结,而谢 的《四六谈麈》是对南宋四六的发展做了一次梳理,“尤切中南宋之弊”。王、谢二氏之作各有春秋,难分轩轾。后人踵迹前贤,继之出现了杨 道《云庄四六余话》、王应麟《辞学指南》、蒋一葵《尧山堂八朝偶隽》、王志坚《四六法海》、彭元瑞《宋四六话》、孙梅《四六丛话》,乃至近人钱基博之《骈文通义》,此线绵延不断,虽不能与诗话、词话争盛,但足应引起今人的注意。

① 参看王水照编:《历代文话·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3页。

{2} 王水照编:《历代文话·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3页。

③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④ 钱基博《骈文通义·流变》,莫道才《骈文通论》,齐鲁书社2010年5月版,第293页。

⑤{6}{7}{9}{10}{13}{14}{15}{16}{17}{18}{22}{23}{26}{28}{29}{30}{32}{33}{34}{35} 王水照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33页,第34页,第929页,第36页,第36页,第35页,第37页,第36页,第35页,第35页,第42页,第45页,第33页,第33页,第4955页,第4227页,第4224页,第35页,第39页,第38页,第40页。

⑧ 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王 ·四六话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1月版,第5 页。

{11} 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90页。

{12} 曹丕:《典论·论文》

{19}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

{20}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丽辞校释》,中华书局2007年10月版,第125页。

{21} 参看《历代文话》第17页“元之自黄移蕲州”条。

{24} 王志坚:《四六法海自序》

{25} 莫道才:《骈文通论》,齐鲁书社2010年5月版,第287—288页。

{27}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后山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310页。

{31} 王水照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8—9页。按此条虽为王 之父语,实是王 借其父口而道也。

{36} 参看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42页“政和间以僧为德士”条、第44页“ 在建业时”条。

作 者:刘晓亮,暨南大学文学院2010级古代文学硕士。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编者手记:杜碧媛

盛行于六朝时期的骈文,虽然在韩愈的古文运动面前败下阵来,但并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发展得愈趋完善,甚至出现了几次小小的回潮,如以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为代表的晚唐骈文,以骈文八大家为代表的清代骈文,等等。在骈文的发展过程中,对骈文的理论探讨也相应出现,如本文论及的《四六谈麈》。刘晓亮在论述《四六谈麈》中谢 有关文道、文体、文术、文运观点的同时,更肯定了此书对于南宋骈文发展的总结性作用,作者能有这样的眼光和视角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多文范文网 https://www.zzhangzheng.com

Copyright © 2009-2022 . 多文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09028588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