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多文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发现快递

发现快递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2-27 16:36:01 推荐访问: 发现 发现了 发现你的潜能

主任 程莹

评价机制催生“版权费”

刊载拼凑、剽窃学术文章,靠收取版面费牟利、论文买卖产业化、一期刊发200多篇论文……针对一些学术期刊的问题,近日,新闻出版总署表示将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进行监测评估、处理。

“靠发表劣质论文、收取版面费牟利,肯定是不合理的。”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认为,国内存在论文产业化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评价机制。

有各种各样的场合需要学生或老师发表文章。比如,学生要通过论文答辩、老师要评职称,需要对他们的代表性工作进行评审。于是,有的学校就规定:发了文章才可以进行答辩等,否则就连申请答辩的资格也没有。

事实上,对研究生来说,学位论文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他能不能发表文章。在西方发达国家,对研究生就没有“发文才能拿学位”的要求。国内一些学校做出这样的规定,是为了控制培养的质量,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催生了“交钱发文”的一个产业。

程莹认为,此次出版总署的监测评估,对于提升学术的质量可能会起到一点作用,但不会太大。改变以“发表论文”作为评价指标,是我们教育改革中一个大的趋势,但这可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文/本报记者李婵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 任福君

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不高

近日,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比2005年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告诉记者,这些数据体现了中国人对科学感兴趣,有科普需求。“科普就是要从公众的需求出发,满足大家的科学欲望”。

不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还较低,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任福君认为,科普既要遵循普惠制,也要注重差异性。“比如城市老年人更关注保健信息,年轻人可能对于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更感兴趣。”□文/本报记者张星海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 刘小汉

罕见“冰圈”或与冰情有关

2月18日,数十个硕大的冰圈,出现在绥中滨海经济区附近的碣石景点。最大的冰圈直径近10米,最小的直径也有3米左右。这些冰圈有的连在一起,组成曼妙的图形,有的犹如一面巨大的 “放大镜”,平放在海面上。

“冰圈”现象通常只发生在北极、加拿大等地区的河流。而对于“冰圈”的成因,也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专家认为是在河流水面的拐角处,加速流动的水会产生一种被称为“旋转剪切”的力量,将冰块切断,然后冰块缓慢旋转。被切断的冰块和周围的冰块相互摩擦,最终形成一个正圆形。

也有专家猜测说,这种漩涡可能是因为海冰封冻后,导致海水内的密度不同,海水流转造成的漩涡,就像将一块砖头丢入水中一样,出现了涟漪。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刘小汉认为,这种“冰圈”的形成,与北极的“荷叶冰”的成因应该类似,其原理是海潮与波浪会把海面上的冰打碎,再加上狂风的作用,冰块与冰块之间发生碰撞和摩擦,最后形成一个圆形。

而今年在中国的辽东海域发现这种罕见的“冰圈”,刘小汉说,这与今年渤海湾遭遇百年一遇的冰情是分不开的。冰情使渤海湾包括辽东海域的海面上结出的冰范围广、冰层厚,在风的作用下就会形成“冰圈”。

□文/本报记者 谭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教授 王军波

适量“食用胶”不伤健康

一根湿面条被火点燃一端之后,火苗顺着面条燃烧。伴着“噼噼啪啪”的声音和刺鼻的味道,直到烧完了整根面条,火苗才算熄灭。烧过的面条通体发黑,使劲捏才会将它捻成碎末。

最近在山东、河南,“湿面条燃烧”的实验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这些湿面条被质疑加入了海藻酸钠等食用胶,以便让面条更筋道。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教授王军波告诉记者,在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中,有一类是增稠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食用胶”。它们的种类很多,肉制品、乳制品、果酱、面条等食品中都会使用到不同的“食用胶”,主要的作用就是增加食品的弹性、黏度。

“面条中的‘食用胶’有没有超过标准,从这样的一个实验是很难判断的;需要由食品卫生监督部门进行正式的检测,才能得出结论。”王军波告诉记者,一份食品中使用了哪些添加剂、这些添加剂是不是可用于食品的、是否含有杂质、质量是否合格、具体的某一种添加剂使用了多少或者残留量是多少……这些都须按专业的方法进行检测。

“只要使用的范围和剂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就是正常使用,对人体健康不会有影响。如果长期、大量地食用,由于营养成分比较单一,可能会造成营养价值下降。”王军波说。

据了解,河南的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正准备就面条添加食用胶等问题进行核实,以食品加工中添加有毒、有害添加剂为重点展开检查,以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文/本报记者 李婵

西北大学地质系早期生命科学研究所

教授舒德干

节肢动物“始祖”酷似仙人掌

蜈蚣、蜘蛛,蚊、蝇等节肢动物是地球上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门。但学术界对于节肢动物是如何由软体的蠕虫演化而来的一直没有权威结论。最近,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具有“节肢”的虫子,从而有望揭开节肢动物的起源之谜。

2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西北大学地质系早期生命科学研究所刘建妮、舒德干等人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中国发现具有“节肢”的早寒武世叶足动物》,首次揭示了节肢动物门的起源与早期演化难题。

2005年,刘建妮、舒德干等人在云南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一种距今5亿多年前的叶足动物——“神奇罗哩山虫”,因为外形酷似云南具刺仙人掌的虫子——所以命名为“仙掌滇虫”。这种具有“节肢”的虫子尚未演化出头部,躯干也是柔软的,分节不明显。但是它数量众多的“脚”已经出现了分节。

“该物种展示了软体虫子向硬体动物过渡的明显过程,可谓节肢动物的直系始祖,从而首次揭示了节肢动物门的起源谜团。”舒德干教授告诉《北京科技报》。

舒德干介绍说,这一发现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提供了节肢动物始祖最初创新“节肢”的真实证据。节肢动物自从拥有了分节附肢,便如虎添翼,它们有的跑得更快了,有的跳得更高了,行动更灵巧了,有的甚至还学会将分节附肢改造成极为有效的捕食工具或性选择的得力帮手,终于成为地球上无处不在的真正王者。

□文/本报记者 陈永杰

多文范文网 https://www.zzhangzheng.com

Copyright © 2009-2022 . 多文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09028588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