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多文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地方本科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面对高校转型形势下社会对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以湖南城市学院数学专业为例研究地方本科高校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 高校数学专业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1.020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transit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demand for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this paper takes Hunan City University mathematics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thematics professional talents,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reform of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 mathematics specialty; training mode

0 引言

隨着教育部启动高校转型改革,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成职业技术学院。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看,其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不如一流高水平大学,而实践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①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加快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转型形势下各地方院校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数学专业,作为地方院校下传统的基础性专业,其教育模式的调整和改革更是迫在眉睫,如何使数学类专业更好的发展,使数学类人才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迫切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优化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 我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1 我校数学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湖南城市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前身成立于1970年益阳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组,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三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属于传统专业,经济统计专业属于新型综合学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专业。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要培养数学教育方向的人才,经济统计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分析、统计管理等工作的经济统计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分为科学计算方向和Java软件工程方向,主要培养从事研究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设计、应用和开发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一般地方本科高校数学类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专业课包括实变函数、复变函数论、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模型、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教学法等;专业选修课包括运筹学、初等数论、泛函分析、近世代数、数学软件、模糊数学等。

各高等学校根据专业特点还设置了专业相关课程,如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增加了信息和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c/c++语言、java语言、汇编语言、数据库应用技术、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等20多门专业相关课程。

繁多的理论课程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疲劳情绪,而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也偏向于灌输式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缺乏必要的保证,所以对有些理论课程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课堂里聊天、打瞌睡、请假缺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1.2 师资力量

近年来各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教师平均学历已经大幅提升,博士、硕士、本科各层级学历配比和职称配比已有了较大的优化。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高校数学专业教师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来自师范类高等院校,部分教师在理论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深受学生喜爱,但是由于受自身学习经历、教学经验和社会经历的影响,也存在实践能力不强、观念不新、创新教育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如何建设一支符合转型发展需求、能与时俱进的数学专业教师队伍,也是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一大挑战。

1.3 教学手段

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教学已经从黑板手写转变为多媒体电子化教学,多媒体课件改变了板书的单调,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但是教学方式基本为课堂面授,尤其是数学类专业难以逃出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不少理论课课堂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导致教学质量达不到预定效果。总体来说,数学类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还是过于单一,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一些案例或者项目,通过让学生有完成任务的驱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我校也开展了一些网络教学的探索,将课件上传至校园网站,但是点击量很少,收效甚微。

2 地方本科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1 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

地方本科高校数学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方向要以人才输出渠道为导向。地方院校以研究型人才培养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应用数学以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培养为主,要根据高等院校自身定位、专业地位以及地方经济特点、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来确定。只有面向本地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才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样课程的设置也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合理划分专业必修课、专业必选课和专业选修课,合理设置非专业选修课,如地方经济人才输出以制造业为主,可以设置一些物流类选修课,如以IT互联网经济为主,可适当设置一些信息相关专业。

2.2 优化师资队伍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将向应用型人培养方向转变,应当针对性加强师资素质的培养,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行“请进来,走出去” 的措施。②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企业专家等做报告,加强学术交流;派遣教师到国内外高校、企业单位考察,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参与企业生产、科研、管理活动,开拓思维,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建立开放型师资体系, 进一步开拓教学理念;同时需完善高校数学教师评价体系,从教学工作量、科研、实践能力、产学研转化等多方位进行衡量和引导。

2.3 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各种网络教学迅速兴起,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乃至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等全方位的发生变革,传统教育模式开始向互联网教育转变。网络远程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創新、利用、交流的能力。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拓宽了在线教育的发展思路,③自我创建或充分利用共享经济下的现有教学资源、教学平台,使学生多方位地利用互联网教学手段获取学习资源,提升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最终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可充分利用手机APP、微信群或公众号等工具,即时推送教学资源,营造学习氛围,建立学生与老师及时交流互动的关系。互联网教学手段可以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可实时监控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评估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快速改进教学方法。

2.4 加强实践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加大,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④许多用人单位也经常抱怨应届人才就业后培养周期长,能力提升慢的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实践经验不足。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搭建有利于提升人才社会适应能力的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将创新应用于实践,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本科类数学专业一般为四年制,而实践教学可以贯穿始终。在四年内学校应制订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可采取“调研—考察—实践”的模式,在大一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开展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研活动,了解社会现状和各行业现状,大二时可开展一些企业实地考察活动,了解将来从事的工作,以及不同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大三大四时可参与一些项目或进入企业进行1~3个月的实习,提前参与社会实践,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寻找自身能力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补习。如金融数学方向可与证券、保险类企业合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可与IT类企业合作等,把课堂搬到社会,把教学交给企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

另外学习期间开展一些课程设计、数学建模大赛等也是有效提升实践能力的方式。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与竞赛能够使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得到创造性运用,使数学意识得到质的飞跃。⑤

3 结论

在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加速转型,本科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地方本科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方向,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等手段,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以实践为重,建立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优化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建立更适合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

注释

① 董立华,于秀清,董化玲.数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1):331-333.

② 朱全英,王志平,王科伦.数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2013(4):90-92.

③ 周翔,高辉.国内互联网教育在线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初探[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9(68):67-69.

④ 苏哲斌.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3(1):42-43.

⑤ 周义仓,郝孝良.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数学建模[J].工科数学,2000(1):78-81.

多文范文网 https://www.zzhangzheng.com

Copyright © 2009-2022 . 多文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09028588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