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多文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与探索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01-15 09:54:01 推荐访问: 人文精神 化学 化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本合集

[摘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化学教学应当充分挖掘化学学科的人文内涵,把握学科特有的人文气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探索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正确途径,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育人性特征。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内涵;育人性;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5-0078-04

0引言

化学学科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发挥着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文理分科的评价体系下,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化学教育对知识技能的侧重而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割裂人作为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所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特性而进行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只能成为机械的传承性教学,必将导致学习者创造性和人文素养的缺失。基础教育不仅在于传授新知,更重要的在于育人。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1]的课程理念,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具有人文内涵的维度作为中学化学的课程目标之一。

1化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1.1人文精神是学生学习化学专业知识的催化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相互尊重、和谐、具有人文气息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能够得到激发,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新教材所倡导的化学课堂采用课题学习的形式,通过情境创设,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在参与过程中,教师充满人文气息的情感激励与关怀,能够提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学生都能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自主权与责任感,体味成功的自豪感与满足感,进而提升化学学习效率。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验中随机抽取的学生,其专业学习成绩因教师的关注而显著提高,由此可见情感激励,人文关怀和学生专业成绩是高度相关的。

1.2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化学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伪存真、探求真理的学科,化学的学习自然渗透着求真的人文气质。从稀有气体的发现到化学家对原子结构的不懈探索,无不体现着化学对真的追求。这样一种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能够使科学不受利欲的浸染,不受权势的束缚,保留科学真的本质。

人文精神中尊重生命、关爱世界的情怀,即为善的源泉。居里夫人发现镭而不申请专利,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善的体现。而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辣椒中的苏丹红,猪肉中的瘦肉精,火腿中的敌敌畏等等这些行为,更是凸显了基础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化学中的人文精神同样引导人们对美的追求,通过中学的化学学习可以体味质能守恒、动态平衡、物质结构对称的和谐之美,实验变化之美,元素周期率的递变规律之美。化学是美的学科,中学化学的教学同样是审美的教学。

1.3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首先,人文精神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手段。教育的对象是人,科技的创新归根结底是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思想在技术层面的体现。教育的目的在于创造,人文精神使人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充分信任自我的创造潜能,孕育适合创造能力发展的和谐氛围,激励人的创造意愿,使人的创造潜能通过人文精神的催化而真正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次,人文精神是人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教育,使人的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人文内涵有着正确的取向,这样的人,才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的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对社会伦理道德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

2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化学学科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密切联系下,透过现象寻求本质,从分子、原子角度探求真理的学科。化学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互为促进、和谐统一的。从化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化学对生命的尊重,对强权的反抗,对真理的捍卫,对真善美的执着以及化学家追求和平、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学化学教学也应如此,从知识技能的教学中找到化学的人文真谛,使化学知识与化学的人文内涵更和谐地融合。

2.1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创设人文课堂环境,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过程。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设计、引导的作用。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人与知识交互建构的过程,更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互动、情感共鸣的过程,互动的过程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彼此理解的桥梁。因此,教师的人文气质和人文内涵直接影响到整个三维课程目标的完成。身教胜于言传,当教师有着较高的人文素养,当学生能够在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人文课堂环境中学习时,学生作为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得到重视,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建构了知识,同时通过以探究性为特征的化学学科人与人的合作互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润物无声的完成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2教学中充分挖掘和把握新教材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化学新课程改革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与体验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和人文尊重。从新教材的编排结构而言,化学教材首次以模块形式出现,由两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成,必修模块的难度有所下降,选修模块涵盖了具有人文特性的化学与技术和化学与生活等方面。新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用大16k的全彩课本,伴有丰富的插图和前沿与趣味知识介绍,从学习者熟悉的真实生活情境中提出学习课题。以江苏版新教材为例,教材在探究性课题的基础上设置了“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等栏目,这些活动栏目的设置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是一种从问题到结论、从现象到本质、注重学生情感与体验的探究过程,改变了原有教材中忽略学生的探究体验而直接将结论讲解给学生的特性。作为化学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和利用新教材中具有人文气息的编排结构,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拥有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在参与中体味责任感与自豪感,充分发挥新教材编排结构中所体现的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的人文内涵。

从新教材所涵盖的内容而言,理论知识不再抽离其产生的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镶嵌在有意义的真实情境或基于案例的学习环境中的教学更易于理解,同时也能更加连贯地被迁移到新情境中去。以新教材硝酸的教学为例,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将硝酸的教学过程与生活中硝酸泄露的真实情境巧妙联系起来,从真实情境中硝酸的白雾(挥发性)到出现红棕色烟雾(不稳定性),再到撒石灰(酸性)的处理方法以及最后硝酸的运输(钝化、强氧化性),均可以引导学生对硝酸性质的探究,是一种从真实情境中探求理论的过程,能够使化学教学在尊重学生体验与认知情感下易于理解和迁移。化学教师要充分把握新教材中化学知识的情境性特征,通过创设学生生活熟悉的案例进行学习,通过酸雨的形成、臭氧空洞、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钢铁防锈等案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节约资源、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2]。

2.3教学中注重相关课程内容的化学史介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化学的历史是探索微观物质世界的历史,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互影响的历史,化学史是化学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天然宝库,笔者认为在学科教学中融合化学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有如下4种。

1)结合元素化合物发现的历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元素化合物的发现,是化学史上亘古不变的主题,元素化合物发现的历史更是一部彰显人文光辉的历史。例如学习惰性气体时引入惰性气体的发现史,英国科学家雷利勋爵发现空气除杂制得的氮气和从氨制得的氮气的密度有大约千分之一的差别,正是这种严谨,才使得稀有气体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这样一种严谨治学的探索精神,值得每位同学学习。这样的例子在化学元素化合物发现的历史中还有很多,元素化合物发现的历史,是化学史上彰显人文气质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化学教师把握与利用。

2)结合教学中重要化学理论发现的历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要化学理论的发现,总是要对传统的桎梏与权威发出挑战,许多理论及其首创者都曾遭受过权威的攻击,这个时候化学家往往用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的论证捍卫真理的尊严,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理论时,可以引入拉瓦锡利用严谨的推理和无可辩驳的实验推翻燃素说创立氧化说的历史。又如阿雷尼乌斯的电离理论,他的电离理论的博士论文,是以最低标准勉强通过答辩,然而真理是时间的产物,不是权威的产物。化学教学中介绍这些理论发现的历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化学家不惧权威、捍卫真理的创新精神与人格魅力。

3)结合教学中相关化工产品发现运用的历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化工产品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引起学生原有经验与情感的共鸣,例如在介绍环境保护时,引入曾经流行的制冷剂氟利昂的兴盛与消亡,体味化学家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的人文情怀。又如在讲解碳酸盐知识时,引入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报效祖国的历史,学习化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4)结合重要化学物质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用无机物合成尿素,用化学作为武器反抗了教会“生命力论”的宗教思想束缚,使人类的思想向着唯物主义更进一步。诺贝尔改进炸药,而炸药这种化学物质在西方世界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然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炸药这种普通化学物质却同样成为了推进战争的刽子手,成为人类文明的梦魇。化学物质改变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STS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价值观。

科学探究的过程,需要一种坚持不懈、为寻求真理不怕牺牲、忘我奉献的人文气质。化学探究物质世界的过程,更是一部化学家追求真善美、彰显人性光辉的过程。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关键的交叉口,化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化学史中丰富的人文资源,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让化学家身上的人文光芒通过中学化学教师的传递,在每位学生心中找到感动和共鸣。

2.4教学中注重教授化学核心概念,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人文精神

从化学宏观知识体系而言,教师应注重从化学学科高度提炼新教材中的化学核心思想与核心概念。化学核心概念,是化学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依托,是哲学体系在化学研究物质世界的交汇,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化学平衡的教学可提炼出化学学科中的唯物守恒观念,从元素周期律的运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运用中可提炼出量变到质变的思想,从物质的动态平衡能够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观等,作为化学教师,充分强调新教材中的经典化学观念与核心思想,不仅能够从理论高度撑起化学学习的框架,而且能够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想和唯物主义的人文精神。

2.5教学中注重实验的教学功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化学实验本身即是唯物主义思想的依据,是反驳唯心主义的重要武器。化学学科的发展也是不断遵循着从实验中提炼理论、到实验中验证发展理论的循环,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知识与宏观现象的桥梁,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在动手、动脑的情境中,明白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明白实验对人类社会精神世界发展的突破与创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人文精神[3]。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实验发现元素周期律,发现整个微观物质世界的递变规律,以事实求是的精神证明了哲学上量变到质变的思想,使人类的精神世界更加趋近真知。

3结束语

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起着塑造学生心灵的育人作用。化学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更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情感共鸣的过程。此刻,不禁想起教育界关于文理分科的争论,教育家普遍认为理科学生缺少人类社会应具有的人文素养而反对文理分科。不论文理分科是否合理,如若理科教学中,以化学为例,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的人文内涵,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以人文情怀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殊途同归,理科的教学同样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文精神、符合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为国民人文素养的提高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2]王伟群,张兵,庄浩,等.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化学教育,2005,26(8):27-30.

[3]尹泳一,赵玉玮.论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5):5-6.

多文范文网 https://www.zzhangzheng.com

Copyright © 2009-2022 . 多文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09028588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