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多文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老上海美发业的“春秋战国”

老上海美发业的“春秋战国”

跨入20世纪30年代,租界不断扩大,上海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市场繁荣,经济增长,理发业进入鼎盛期。洋人理发店猛然增多;上海大公司纷纷开设高档理发店或在原基础上扩大规模并提高档次;上海有钱人与名人开设理发店。在一些娱乐场所多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理发一条街。各种各样的西式发型更是如春天里的奇花异葩,流行在上海的街头,点缀着时尚的人们。

然而,理发行业兴旺的背后是同行之间、中洋同行之间硝烟弥漫的竞争。

洋人美容院抢占上海滩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称为东方的巴黎,远东第一大都市,十里洋场,商贾巨富云集,大量欧美各国的商人来到上海抢滩寻求发财的机会,在上海的各个领域,只要有钱赚,就有洋商的身影,许多洋人都是全家老少一同来上海安家,一同经营企业,赚钱发财过天堂般的生活。随着欧美各国的美发美容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用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洋人的各种美发厅和美容院开始涌入上海,抢占了繁华街道和地段。

1930年1月,法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在南京路分别开出了“丽新美容修饰院”和“鲍罗美容院”,两家洋人美容院规模宏大,装潢精美豪华,店堂布置格调全是欧美特色,设备用具先进,化妆用品以法国和美国产品为主。店堂内分隔成多个区域,有男女美发部、男女洗发部、男女贵宾部、女子美容部、烫发部等,这种分设专门的服务项目和部门,在当时上海的理发行业中是首创。主要服务大项目有西式理发、西式烫发、美容化妆、西式发型吹风梳理等,所有美发师和美容师全部是洋人。这两家美容院一开业,就吸引了在上海滩的洋人和上流社会阶层,有“身份”的人以进入高档美容院为“身价高贵”和“追寻时尚”而感自豪。由于“丽新”和“鲍罗”两家美容院烫出的男女西式“波浪式”发型,以造型新颖、独特别致、大气浪漫或华丽自然、端庄大方及富有美感而风行上海滩,深得消费者推崇,当时到这两家美容院烫发必须提前几天预约,否则别想入门。

此时,洋商的理发店开始猛增。1932年,波兰商人乔夫德克花巨资买下华安美丽馆并投巨资扩大装修成高档美发馆。此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及瑞士等国的洋商在闹市区争先恐后地开设美容院、美发厅;南京路上有埃塞诺美容院、意大利美发厅;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上有美国美容院、海伦美容院、乐安美容院及恩特利美容院等。到1934年,租界内具有相当规模的洋人美容院、美发厅多达十余户。这些洋人的美容院与美发厅都各有特色,美国人美发厅烫出的发型以波浪大,丝纹清晰、轮廓饱满,造型大气而自成一派;英国人美容院烫出的发型以波浪松柔,丝纹卷曲,富有动感而独树一帜;法国人美容院烫出的发型以波浪平服、丝纹花俏、造型浪漫而独领风骚。这三国人所开的美容院在当时上海可谓“三国鼎立”,它们都有各自的消费群体,被称为三大西洋流派。此外,这些洋人美容店为预防烫发技术被人偷学,客人烫发时都被安排在单间,与外界隔离,哪怕是陪客都不能入内,就连在店里打杂的中国职工也被挡在门外,可谓壁垒森严。洋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独霸上海的理发市场。

归国华侨、华商不甘示弱抢市场

上海的理发业市场充满赚钱的效应,对有商业意识的人来说谁不想赚钱,谁不想发大财,让洋人独享上海理发业市场的“大菜”谁会甘心?一些在国外经商或有海外关系及家庭富有的华商也都要想从洋人口中分一杯羹,并不惜出巨资在闹市区开设有规模、上档次,具有欧美风格的美发厅或美发公司,与洋人理发企业一争高低。

由留美华商在四马路(现福州路)开设的国华理发公司为了在与洋人美容院竞争中取得优势,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在理发公司筹建装修期间,就花大钱派一名女性理发师到法国,学习西洋烫发技术和美容化妆等方面的技术,其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国外先进的美发美容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同时打破华人理发店不懂烫发技术和美容化妆的“壁垒”。国华理发公司开业后,因能烫出西洋波浪式发型且价格又低于洋人美容院,因而很受顾客好评,生意蒸蒸日上,顾客盈门。

华商基督徒朱博群曾在1925年与人合股在南京路附近开设了一家名叫绮华的高档美发厅并任总经理,朱博群面对洋人美容院强大的竞争力,心有不甘,暗暗打算一定要把洋人的烫发技术学到手。为此,他就以顾客身份进一家有名的美国人开设的理发店去理发,结果因理发与烫发相隔开而一无所获。但朱博群对此并不甘心,他又花钱让自己店里的女服务员去另一家洋人店里烫发,自己则作为家属相陪。可是当冒充顾客的女服务员进入烫发间时,跟随后面的朱博群被洋人理发师挡在了外面,结果再次一无所获。最后他通过教会里的洋人牧师认识了一位基督教徒法国理发师,花二百块大洋聘请法国理发师传授西式电烫头发技术和吹风梳理西洋发型。由此,他成为上海华人理发师中第一个掌握西式烫发技术的理发师。1932年,朱博群放弃绮华股份,花巨资在现今的南京西路上开设了大型高档的大光明美发公司。他为了使公司能吸引洋人顾客,出资让所有职工到夜校去学习英语,从而使大光明美发公司成为上海华人理发店中第一家能接待洋人顾客并敢于同洋人美容院争抢消费者的理发公司,因此闻名遐迩。此后,朱博群又从希腊商人苔斯•达吉斯那里学会并掌握了配制电烫头发药水的技术,并在大沽路上创办了散花化学工业社,专门生产商标为“散花”牌的电烫药水,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电烫药水的化妆品工厂,结束了我国理发业烫发使用洋人生产的电烫药水的历史。

1931年,三民书店老板林唤亭在南京西路石门路口投资三万银元,委托旅美归国华侨黄华培筹办南京理发店,从开业起不但在国内英语报纸上大做广告,而且在美国报纸和杂志上也大登广告,制造声势,力争取得好效果。

在与洋人争抢理发市场中,更有甚者敢同洋人理发店“硬碰硬”。1932年夏,一名华商开设大型理发店选择在南京路鲍罗美容院的隔壁,取名广寒宫,装潢布局全部西洋风味,理发师全都是经过意大利烫发高手进行强化培训的技师。为吸引顾客,老板还高薪聘用漂亮的白俄罗斯女子做接待,洋“花瓶”站在大门口,引来许多猎奇者,开张后生意居然好过隔壁洋人店,这不能不说是出奇制胜。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中期,租界内华商开设的大型高档理发店、美发厅有近20家左右,市场占有率与洋人理发店、美容院平分秋色。

大公司强势出击抢市场

上海的一些大公司为了能在美发市场占一席之地,新新公司、永安公司、华安人保公司等沪上数十家大公司纷纷不惜再斥巨资对原有的理发店、理发所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与调整,以显示大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强势和能量。

南京路上的新新公司投巨资对原理发场所进行分隔和扩大装修。装修后改名为新新美发厅,夏天配有冷气,环境布置非常高贵、别致和华丽;丝绒的窗帘、橡皮绸的门帘,七夹板喷漆嵌圆镜,圆镜旁配装上化妆柜,给人感觉新颖、优雅,别具一格。新新美发厅的设备设施全部从国外引进,有从美国引进的当时最先进的大号钢盘椅、汽泵坐椅、钢吹风、男女式大靠背皮沙发等,他们还买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烫发机——克来茵冷烫机及专利,人坐在该烫发机上烫发时不会有热感和烫感。美发厅特聘美国蜜施法托化妆品公司高级美容师和美发师主持并对外服务,从而被称为远东第一流美发厅。开业后的新新美发厅每年还根据不同季节,定期向社会召开新发型新闻发布会,邀请著名文艺界人士主持,向社会推出各种新潮发型,这是吸引上海消费者的一大妙招。

在与洋人竞争的比拼中,华安人保公司老板同样不惜花巨资对华安进行彻底调整与扩大装修,专门聘请留法归国工程设计师设计施工和内装潢图纸,特请当时有名的上海滩装修名家影职工程服务社承揽装修业务。装修后的华安店堂内布局全部根据法国新时代风格,理发大镜都以巴黎三十度斜角式布局,男子部为方镜子,女子部为圆镜子,给人以很强的立体感,所用的设备、设施、用具及化妆用品,全部从法国引进,整一个法国式的美发店。华安老板为夺人眼球,还在店堂两侧橱窗旁放置了两尊塑料模特儿,一尊是披着金黄色长波浪、姿势浪漫的法国女郎;另一尊是樱桃小嘴、披着黑发长波浪、美丽文静的中国女郎。而且模特儿头上的发式都是不同季节的流行发型。两尊模特成了不同季节上海理发行业发型流行的“领潮者”。“华安”的企业知名度由此不断上升,被当时的上海消费者称为“中国的法国美发馆”,深受高档顾客和在沪洋商的青睐。尤其是法国人特别喜欢到华安理发烫发,享受“回家”的感觉。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理发业可谓是“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崛起,群雄纷争,无论是来势凶猛的洋商美容院、美发厅,还是后来快速崛起的归侨华商理发店、理发公司及强势逼人的大公司美发厅,在白热化的竞争中都赢得了各自的市场。

沪上出现两条理发街

上海的娱乐业、高档咖啡馆等“风月行业”在20世纪30年代初进入了最兴旺时期,各种舞厅等场所不断出现,许许多多的女性走上社会的各个行业,随之不少人开始从事各种求生的职业,舞女、歌女、招待女及妓女。同时,出没于风月场上的风流客也猛然增多。从事这些职业的女性和出没风月场所的男性都离不开要到理发店美化一番,这促使一些地方形成理发街。

20世纪30年代,静安寺附近出现许多高档舞厅和高档咖啡吧,舞厅以百乐门和新仙门等最为有名,而在高档的舞厅和咖啡吧里从业,最讲究的是漂亮,那些舞女、歌女、招待女必须要进理发店美发美容。由此,一些商人看准了商机,纷纷抢滩开理发店,使愚园路形成了一条拥有数十家高档气派理发店的理发街。

在闹市区四马路(今福州路)区域有高档的妓院,如“会乐里”、“宝裕里”及“余庆里”等,再加之附近还有许多舞厅、戏院,因而需要美发美容者定然很多,云南路由此形成了理发街,在短短的主要马路段上,开出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理发店35家,成为上海拥有最多理发店的马路。一到晚上,整条街灯火辉煌,红白蓝三色的理发柱子滚动闪烁,一派热闹景象。

愚园路理发街与云南路理发街在当时上海非常有名气,因为两条街上的理发店所服务的对象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是舞女、歌女、妓女及女招待,所以在当时被理发业同行称为“理发黄金街”,生意特别好,不愁生意淡旺季,不愁刮风和下雨,每天生意兴隆,非常令同行羡慕。然而,愚园路理发街与云南路理发街的服务对象不同:愚园路理发街上的理发店主要顾客极大多数为舞女、歌女及赴夜生活的男女舞客;云南路理发街上的理发店主要定点顾客以“风月女子”占多数,其次有说书、演戏等方面的艺人消费者。到愚园路、云南路两条街理发的顾客对于发型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愚园路上的理发店多数为舞女、歌女顾客服务,而舞女与歌女所需求的美讲究舞台效果,因此舞女与歌女大多要求梳理长波浪发型,一曲曲、一卷卷披肩长发有动感,在舞台上、舞池中摇摆或摇晃脑袋则更显飘逸、潇洒之美。在美容化妆方面,舞女与歌女都喜欢浓妆艳抹,把脸部化得艳美,这样在舞台灯光下会达到更加美丽漂亮的效果,希望能有更多的男人追随左右。

到云南路理发店的“风月女子”,她们对美发美容的要求就是发型要牢固,妆面要妖艳,与人“完事”后发型不易坏。她们所烫的发型都以中短发为主,中短发型便于洗头梳理。由于她们每天接客时,时常碰上一些嫖客要求共同沐浴,这样她们的发型就荡然无存,需要再到理发店美发造型。因此,云南路上的理发店每天服务的人次也多,有时一个漂亮的“风月女子”一天接多个要求同浴的嫖客,她就一天要多次进入理发店吹风梳理发型。一位20世纪30年代曾经在云南路大华美发厅当女式理发师的陈老先生这样回忆道:30年代云南路上技术好的理发师几乎都有几十个“窑姐”老顾客,仅这些顾客就够你赚钱养活一家人,她们几乎每天都要上理发店美发,有的人在一天里要美发数次。另一位30年代曾在云南路美丽理发店做女式理发师的叶老先生回忆:在云南路上的理发店做女式理发师,比其他路上理发店里的女式理发师收入多,一是生意忙,二是老客人多,而为“窑姐”服务每次都会得到小费,因此收入不错。此外,在下班后,有的“窑姐”会叫理发师出包(上门服务),这样又可以赚到一份额外收入。尤其晚上为一些挂头牌窑姐(妓院里最红的妓女)出包美发,则收入更多,那些头牌窑姐出手大方,不仅给你理发费、小费,而且给你吃夜宵的钱,这样一来收入就更多,日子就过得舒畅。

当时在愚园路和云南路的理发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姐吃阔佬,老秋(理发业行话:理发师)吃小姐。由此可以看出,娱乐行业的兴旺,带动和促使了理发业的兴旺与发展。

(选自《老上海理发师》/孙孟英 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多文范文网 https://www.zzhangzheng.com

Copyright © 2009-2022 . 多文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09028588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