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多文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2023年《劝学》第一课时教案3篇(精选文档)

2023年《劝学》第一课时教案3篇(精选文档)

《劝学》第一课时教案1  一、学习目标,前置预习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3、学生诵读课文,给紧挨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劝学》第一课时教案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劝学》第一课时教案3篇(精选文档)

《劝学》第一课时教案1

  一、学习目标,前置预习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3、学生诵读课文,给紧挨着括号前面的字注音并注释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楫()者

  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4、速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5、把握概括主旨

  二、问题导思,合作展示

  (一)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紧挨着括号前词语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二)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1.解释紧挨着括号前面的词语

  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

  跂而()望矣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生()非异也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

  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技巧总结

  四、当堂检测

  1.默写课文第二段。

  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

  五、问题反馈


《劝学》第一课时教案3篇扩展阅读


《劝学》第一课时教案3篇(扩展1)

——《白桦 第一课时》教案3篇

《白桦 第一课时》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绣、潇、绽”等9个生字,会写“桦、涂、茸”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白桦、毛茸茸、潇洒”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位新诗人。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2师配乐朗诵《白桦》。(播放轻音乐《白桦林》)

  3.师小结导入:老师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下面,我们就来读读《白桦》这首诗。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检查自学情况白桦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毛茸茸

  3.指名再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4.书写指导。

  5.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三、走进白桦。

  同学们,你们了解白桦吗?

  课件出示白桦图片:

  1.桦树种类很多,全球有近100种,我国就有29种。我们东北的中部山桦区比较多见。而白桦树是桦树的一种。它枝干秀美、树皮洁白并长有眼状的黑色斑块,到了秋季树叶变得艳黄,与周围的秋景交相辉映,带给人们强烈的美感,格外受人喜爱,经常被用来装点园林、庭院。艺术家们也十分愿意表现它。

  2.同学门,白桦树美不美呀?

  它们不但美,而且用处很大。你知道吗?白桦树除了美观还很有用处,它的木材坚硬而富有弹性,用途很广。带着对白桦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四、课文小结。


《劝学》第一课时教案3篇(扩展2)

——《白桦 第一课时》教案

《白桦 第一课时》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绣、潇、绽”等9个生字,会写“桦、涂、茸”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白桦、毛茸茸、潇洒”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位新诗人。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2师配乐朗诵《白桦》。(播放轻音乐《白桦林》)

  3.师小结导入:老师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下面,我们就来读读《白桦》这首诗。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检查自学情况白桦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毛茸茸

  3.指名再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4.书写指导。

  5.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三、走进白桦。

  同学们,你们了解白桦吗?

  课件出示白桦图片:

  1.桦树种类很多,全球有近100种,我国就有29种。我们东北的中部山桦区比较多见。而白桦树是桦树的一种。它枝干秀美、树皮洁白并长有眼状的黑色斑块,到了秋季树叶变得艳黄,与周围的秋景交相辉映,带给人们强烈的美感,格外受人喜爱,经常被用来装点园林、庭院。艺术家们也十分愿意表现它。

  2.同学门,白桦树美不美呀?

  它们不但美,而且用处很大。你知道吗?白桦树除了美观还很有用处,它的木材坚硬而富有弹性,用途很广。带着对白桦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四、课文小结。


《劝学》第一课时教案3篇(扩展3)

——观潮第一课时教案

观潮第一课时教案1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知识目标: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辅助手段】

  课件、音乐伴奏带。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吗?

  (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四川有好几千里。如果说四川的峨嵋全国都很有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3、课题中的观潮和天下奇观这词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如有不懂,鼓励学生后回答。)

  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根据理解回答。)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吗?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后回答。)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1、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想不想去看看呢?

  2、别遗憾,老师有有关大潮的图象,想不想看?

  3、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1、刚才录像里大潮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课文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3、请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适时指导朗读: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抓闪雷滚动这词来体会:可让学生模拟雷响时轰隆隆的.声音。)

  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表演。)

  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答:人声鼎沸。)

  让我们一块儿来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好吗?

  (生齐读。)

  ⑶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心情激动:指名读→齐读。)

  ⑷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十分壮观:分组比赛读。)

  ⑸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喜欢这句的举手。

  (生举手。)

  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老师试试吗?

  (师读。)

  该你们了,能让我再一次为你们喝彩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4、愿意把3、4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吗?

  (生齐读。)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回答:从远到近。)

  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让我们配着录像,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亲自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准备。)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静。

  (──风*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

  (──浩浩荡荡。)

  2、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一生领读,其余各生跟读。)

  3、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对于学生的发言师生共同评价,还可引导学生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

  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七、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一条白线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 横贯江面 天下奇观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潮过后


《劝学》第一课时教案3篇(扩展4)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3篇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1

  活动目标

  1、欣赏《咕咚来了》。

  2、理解故事,激发孩子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

  3、懂得遇到事情不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再行动。

  4、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重点、难点

  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

  活动准备

  故事《咕咚来了》光碟一张。

  小白兔、狐狸、猴子、狮子等动物的图片。

  活动流程:

  兴趣导入——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就故事内容提问)——观看故事视频(加深故事理解)——角色表演。

  活动过程:

  一、兴趣引入

  1、教师:今天老师不仅请来了园长老师们和我们一起上课,还请来了一个小客人,大家看看他是谁呀?(小白兔)

  2、教师:大家看看这只小白兔它在做什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跑呀?

  3、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咕咚来了》就会明白小白兔为什么跑了。(提供给孩子们思考的机会,并将小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

  二、听讲故事《咕咚来了》

  1、讲完故事后,我并不是在等待幼儿的正确答案,而是鼓励幼儿讲述听到的故事内容。当有些内容幼儿无法讲出时,我及时给予了丰富的知识的机会。

  2、提问:小白兔为什么跑呀?“咕咚”原来是什么声音?

  3、提问:小白兔听到“咕咚”的声音时,心里有什么感觉?它是怎么样做的?

  4、小白兔一路上碰见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5、提问:长毛狮子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呢?(在开放式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和幼儿一起对故事进行了适时的概括、提炼和总结,使幼儿对故事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同时认识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三、讨论

  1、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我们要向谁学习?为什么啊?

  2、教师总结:小白兔它们不知道咕咚是什么,没弄清楚,就吓得慌慌张张的逃跑,后来在狮子的帮助下,知道咕咚原是熟透的木瓜掉入水中发出的声音,所以他们就不害怕了。很多疑问只要我们弄清楚了,就会变得更勇敢,也能想出办法来。

  四、幼儿观看故事视频

  1、教师播放故事《咕咚来了》的视频,幼儿欣赏,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教师:今天,我们讲的故事名字是什么?

  3、教师:我们看完了《咕咚来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当小动物表演故事情节好不好呀?(激发幼儿想象与学习的`兴趣)

  五、角色表演

  请幼儿扮演故事里的动物,表演故事。

  活动延伸:走进胆小国

  每个人都有过胆怯的经历,在幼儿身上表现地更明显,请幼儿说说自己胆小的经历,怎样克服这样的心里障碍。

  教学反思

  在这次游戏活动《咕咚来了》中,幼儿们都很积极的回答问题,故事内容也讲得非常生动、有趣,大部分幼儿较大胆、较完整地回答问题。本次集体活动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说对”,爱说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欣赏完视频之后,幼儿模仿动作而进行角色表演,在这样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又可以培养积极地动脑和动手的能力,还有表述的机会。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没有对故事做详细的如何克服胆怯的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努力的钻研教学方法和技巧,争取完善优质的教学效果。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2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内容,能复述主要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

  2、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图来复述故事;

  2,让幼儿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头饰(小兔、狐狸、猴子、老虎、熊、狮子),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

  活动过程

  1、放录音带。幼儿听一听磁带中有什么声音?学一学这种声音,并说一说这种声音是什么发出的。

  小朋友们听过“咕咚”的声音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听了故事《咕咚》就知道了。

  2、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让幼儿初步感受故事内容。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故事图片。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全面理解故事情节,学会角色对话。

  ①小兔住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小兔为什么拔腿就跑?

  ②遇到了谁?狐狸说什么?小兔怎么回答?狐狸怎么样?

  ③路上它们又遇到了谁?小猴说什么?狐狸怎么回答的?猴子怎么想的?又怎么做的?

  ④后来又遇到了谁?它们怎么说的?大家怎么做的?

  ⑤最后,它们碰到了谁?说了些什么?“咕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4、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学会故事中的语句。(如:拔腿就跑、慌慌张张、一边跑一边喘气、上气不接下气、东瞧瞧西望望。)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由于是从以故事形式而设计的,课堂气氛活跃,准备也比较充分,幼儿都能够根据图意来复述故事,能够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句,美中不足就是缺少了让幼儿戴头饰、分角色表演故事,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我想这节活动课会更加完善。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3

  设计理念: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诵读中识字、感悟和思考。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明白,无论遇上什么事,都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能随便听信,盲目从事。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2、识字,写字。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并把课文演一演。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挂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1、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熊、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

  2、学生观看表演后,屏幕出示课题,并配上“咕咚”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通过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的形式标出课文的生字词。

  3、屏幕以各种小动物带出生字词,让学生自由拼读、开火车、手拉手等多种形式读。

  4、让学生用自已的方法识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5、互相合作、讲讲故事

  (1)、小组(同桌)合作讲故事。可以独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

  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一部分;还可以讲自已最喜欢或自已认为最有趣的一部分。

  (2)、指名(小组推荐)上台讲故事;同样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互相补充。

  (3)、组织评议。通过学习,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6、写生

  (1)、让学生说说自已最想写哪一个字,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2)、学生自已练习书写。

  四、勇闯“接龙阵”。

  师:咦!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出示课件或挂历图——“接龙阵”)

  a)听课文例子的录音,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接龙”。

  b)全班分四至六个组先在小组内进行练习词语接龙。

  c)分组竞赛,看哪一组说得又多又好,评为优胜组。

  六、检查书写情况

  七、想想、连连、读读

  d)出示生字“大、花、水、河、叶、树、黄”。

  师:有些生字娃娃正在小树林里玩,咱们去瞧瞧。

  e)能过“大”是我们的好朋友,“大大大”的形式认读,全班读。

  f)出示连一连,组成词语的例题。

  小结:通过学习,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后记: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讲授法和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学生快乐中学。

  2、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熊、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使同学们特别兴奋,在快活的气氛中学习,学习效果当然更好。

  3、让学生自主识字,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互相合作,交流意见。让学生用自已的方法识字。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劝学》第一课时教案3篇(扩展5)

——《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课时教案3篇

《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课时教案1

  【教学目的】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

  2、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准确掌握生字生词的发音与拼写。

  【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小说的校园生活。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与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PPT、动画、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你是哪个民族的?我国有多少个民族?请举例说说。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有很多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今天的新课就是要给大家这样一所民族小学。

  板书:

  我们的民族小学。

  二、范读课文

  1、教师配上少数民族音乐范读课文或是播放教学演示软件PPT。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文中提到哪些民族,请把他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把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对于标有拼音的字重点掌握。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拼读:

  坪坝(bà)、绒球花、傣(dǎi)族、景颇(pō)族、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凤尾竹、摇晃(huàng)

  3、学生互相检查拼读,教师巡视。

  4、教师抽查学生拼读情况。

  5、教师讲解难写的字词,学生练习书写:

  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

  播放媒体资源PPT,掌握以上生字的部首、结构、笔画、笔顺。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要注意右旁由两部分。

  “雀”:“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6、听写。

  四、朗读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让学生示范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课时教案2

  教材简析:

  《灰雀》是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回了树林。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以善意的语言既教育了男孩还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也体现了男孩的善良品质。课文虽然情节简单,却层次清晰,着重描写人物语言给人很深的启迪。

  学情分析:

  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

  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重点句子,领会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法学法:

  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主要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感受列宁的爱,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不同列宁的资料。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列宁身上的看似*凡而又不*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三、学习课文第

  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课时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4.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教学准备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锻炼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2.自学生字词,试读课文。

  3.指导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一、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1.师谈话导入。轻声播放音乐《爱我中华》,

  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


《劝学》第一课时教案3篇(扩展6)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案3篇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吧!这是所有*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过渡: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谁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呢?(5月12日发生大地震,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三、品读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1、过渡:谭老师为何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作出如此选择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回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作者会抓住什么来写,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读呢?(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去刻画人物的,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特别好,圈出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4、认真读读你画的句子,试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汇报交流: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关键词:大公无私(为公着想,没有私心,没有想到自己)

  指导朗读:教育学生循循善诱;表白心声铿锵有力。

  (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关键词:来不及多想(想到什么?没想到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情况不妙”指的是怎样的情况?用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抓住五个感叹号,读出情况的危急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关心学生。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关键词:立即、拉、撑、护(反应迅速、当机立断;爱护学生、舍己为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如此抉择?(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指导朗读:情况越来越紧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做出了最后的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一把保护伞,撑起一个避风港,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6、文章除了对谭老师言行的刻画,还比较多地描写了当时的环境(出示四句话)。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小结:灾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环境描写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表现他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让我们再来回顾这惊心动魄的瞬间,把2——7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四、品读侧面描写

  1、过渡:楼房塌陷了……谭老师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中,讲台上再也见不

  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从别人的话语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2、请大家默读8——10小节,用波浪线画出别人的语言,圈出关键词,再认真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汇报交流: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

  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抓住“死死地护着”、“眼含热泪”体会,誓死护卫学生、令人感动、震撼)

  (2)“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我们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抓住“飞身扑倒”体会,奋不顾身)

  (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抓住“生死攸关”释义并体会,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我们发现,这几段话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壮举,而是选取了别人说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小结:灾难来得突然,谭老师时间没有留下更多的言行,但是别人的语言评价可以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让我们再次品读这些精彩的片断,分角色朗读8——10自然段。

  五、品读“最后的姿势”

  1、过渡:那个每天早早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带她散步的好父亲不在了;那个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的好老师不在了;那个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的谭老师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2、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板书: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3、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呢?把课题中的“最后”换个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恪尽职守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生命的姿势……)

  4、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深感震撼,写下了一段话。

  出示: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灾难来临之际,谭老师想到的是学生,忘记的是自己。他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承受住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条年轻的生命。地动山摇,楼房坍塌,谭老师依旧坚守在他深爱的教育岗位上。师恩难忘,大爱无私,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伟大灵魂。

  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来不及就作为课后作业)

  5、谭老师用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爱与责任)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多文范文网 https://www.zzhangzheng.com

Copyright © 2009-2022 . 多文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09028588号-2

Top